新聞資訊
news當黃河的晨霧漫過呂梁山的溝壑,一片銀閃閃的光伏矩陣正沿著山勢鋪展——這是中國能建山西電建為呂梁柳林寫下的“綠色答卷”。
由中國能建山西電建承建的柳林100兆瓦農光互補項目,位于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成家莊鎮,總規劃裝機容量200兆瓦。項目建成后,年發電量1.85億度電,每年可節約發電標煤約5.26萬噸。
在溝壑山地里攻克光伏建設難關
“不能讓‘土地坎’擋住‘向光路’!”柳林自古有“晉西門戶”之稱,“走西口”的闖勁早已融入當地人的血脈。項目團隊帶著山西人特有的韌勁,更帶著山西電建在山地光伏領域的技術積淀,一頭扎進溝壑縱橫的呂梁山里。
他們大量翻閱翻遍柳林縣的地質資料,在土地排布率上謀創新:巖石多的地塊,就把灌注樁與預制樁搭配著用;坡度陡的區域,就自行設計貼合地形的異形支架。在B14地塊,原本只能排布10兆瓦容量的山坡,換上“大跨度桁架支架”后,硬生生“擠”出5.2兆瓦的新空間,讓每一寸山地都不浪費。
“柳林老一輩過黃河靠溜索,今天我們用溜索送材料!”項目安全員高遠的話里滿是自豪。面對山谷阻隔、車輛難行的困境,團隊借鑒柳林“黃河溜索”的傳統智慧,結合現代工程技術,在兩座山頭間架起跨度170米、荷重500公斤的施工索道。當光伏組件順著索道穩穩滑過山谷,不僅比傳統運輸效率大幅提升,也減少了臨時征地。項目總用地更是較計劃用地節省了1800畝,受到了業主的高度贊揚。
讓光伏設計適配柳林地形地貌
柳林的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奇;柳林的水,是“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壯。在這樣的山水間建光伏,不能只講“工程硬指標”,更要懂“自然軟美學”。
杜家嶺區域的巖石山,曾讓施工隊犯了難。最初計劃采用的柔性支架,要打300毫米直徑、3.5米深的樁,一錘子下去,巖石迸濺火星,效率卻低得可憐。環保工程公司副總經理溫秀軍帶著黨員攻關組,參照屋頂光伏支架形式,設計出豎排山地支架,屋頂光伏“順坡就勢”的巧勁竟成了提高效率的“關竅”。
“我們給山坡‘梳了順毛’,鉆機也不用和巖石的厚度‘硬碰硬’了。”綜合管理員韓哲說道。項目團隊去掉大跨度支架的桁架結構,把檁條豎向擺放;基礎不再深鑿,而是在巖石表面鉆孔,用膨脹螺栓固定,給光伏板“扎穩了根”。光伏板順著巖石山坡“排著隊”,陽光一照,銀閃閃的一片,倒成了杜家嶺新的“觀景臺”。
以精細管理推進項目高效建設
柳林人常說:“做人要像黃河水,有奔頭;做事要像呂梁山,有擔當。”這種擔當,與山西電建優質履約的理念不謀而合。近年來,著力在新能源建設和基礎設施領域踐行央企責任使命,建設百余項山地、沙漠、高海拔、極寒地區清潔能源項目。在柳林項目上,建設者們把這份擔當刻進了每一個日夜。
隨著劉家山、杜家嶺地塊的全面開工,項目進入最后沖刺階段,“百日攻堅戰”正式打響。劉家山、杜家嶺的33個地塊,散落在1500畝山地上,平均每個地塊才10畝,有的在懸崖邊,有的在溝壑底,運輸車輛稍不留意就可能打滑。
為保障運輸安全,項目部的黨員干部們“一人多崗”:項目經理又當技術員又當協調員,對著圖紙算量到深夜;安全主管兼著施工員,每天沿著山路排查風險。
“收工不是結束,復盤更是關鍵。”項目團隊傳承“精細化管理”經驗,創新采用“三單制”推進模式:列出“任務清單” 明確責任,畫出“進度甘特圖”緊盯節點,建立“問題臺賬”閉環銷號,力保項目建設嚴格按照既定的時間節點和進度要求,高效穩步推進。
銀色板列下,昔日荒坡如今每年輸出1.85億度綠色電流,將陽光化為綠色財富。中國能建山西電建以現代工業嚴謹呼應“走西口”闖勁,用技術化解自然挑戰,將“硬擔當”融入每根樁基、每道索道、每片電池板。這份呂梁群山間的“綠色答卷”,是央企踐行“雙碳”使命的步履,是綠色賦能鄉村振興的實踐。山西電建將以清潔能源為筆,續寫助力“雙碳”、點亮鄉村振興的新篇,讓綠色動能在祖國大地持續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