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news這里是宿州。心靈歸宿,幸福之州。
悠悠汴水,從歲月深處走來,流過廣袤的皖北大地,如同一支悠長的弓弦,在平原母親的懷抱,吟誦著、傳遞著千年不息的宿愿。
當時光走進2025年的春天,隨著占地面積達數千平米的一座生態綠島——換熱島,在汴水之畔,悄然崛起,3月1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向世界宣告,我國最大“火電熔鹽儲熱”項目——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公司宿州電廠熔鹽儲熱煤電靈活性技術研究應用項目主體建設全面完工。
3月,DCS系統帶電完成。
5月,高溫罐電機試轉,首臺熔鹽泵帶載試運。
2025年8月,由中國能建集團安徽電建二公司承建的全國最大“火電+熔鹽”儲能項目順利實現移交投產。
沉沉夏夜,暴風雨中的呼喊
宿州電廠熔鹽儲熱項目,由一座換熱島和兩座熔鹽罐(高溫、低溫)組成,安徽電建二公司負責項目核心設施換熱島的施工。換熱島基礎承臺底標高為-4.7米,屬于典型的深基坑施工,卻有著難以想象的困難。
宿州電廠前期為宿東電廠、宿州匯源電廠,坐落在繁華的北關老城區,是承載宿州城市記憶的地標性建筑,有著67年的悠久歷史,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臺1.2萬千瓦時雙水內冷火力發電機組就安裝在這里。一甲子風云,如今依然為城市經濟發展貢獻著光與熱的兩臺350MW熱電聯產機組,也早早投產于2012年。
時光更迭,多次的原址重建,老廠區綜合管道支架距離換熱島基坑北側僅有5米。一邊是近在咫尺,運行中的電廠,一邊是地下新舊雜陳,盤根錯節的管路、管線,開挖中稍有不慎,就會釀成重大損失。位于基坑西側、南側的兩個體型龐大的熔鹽儲罐,設計修改后,罐底標高各自垂直下移1米,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落差臺階,讓零米下4.1米的深基坑,儼然成為了方圓數公里范圍內的巨型“蓄水池”。
一次次的走進電廠資料室查閱檔案,會同業主等相關部門,從運行到維護,徹底摸清地下設施的分布與走向,繪制圖冊。采取將原土面整體降低1.5米后,再進行鋼板樁施工,降低挖方深度,同時,科學籌劃,強化井點降水布置,讓“蓄水池”始終保持干干、凈凈,一系列的措施確保了開挖有序推進,得到了來自業主、總包單位的一致贊譽。
2024年7月初,深基坑開挖順利完成,進入承臺施工準備。
7月15日深夜,宿州突降暴雨。
全市54個站點雨量超過250毫米,最大雨量457毫米,最大雨強65.8毫米/小時。新汴河出現流域性洪水。
夜色沉沉,暴雨如注,項目部租住的宿舍樓上,一聲聲吶喊撕破了雨幕。
所有人快去現場,深基坑漫水了——
短短幾個小時,深達4米的基坑已全部灌滿,雨點還在急驟地敲打水面,泛起團團冷冷的白光。剛剛完工的基坑,如果長期浸泡,后果不堪設想。
傾盆大雨之中,一道道身影飛奔而來,隨著一聲聲號令,抽水設備迅速鋪架,以最快的速度開始運轉。機聲轟響,照明敷設、擋土墻檢查、鋼板樁檢查,次第鋪開,如同一次完美的預案演練。到上午時分,深基坑基本恢復了原貌。一身疲憊的項目部工程部主任呂燾終于有空回撥了物業的電話,對方告訴他,由于車庫進水,又沒有及時趕來轉移,你們的幾臺私家車已在水中泡了一夜。他也只是簡單的“哦”了一聲。
幾十年不遇的大雨一連下了五天,宿州7座水庫溢洪。項目部員工全體上陣,24小時堅守,深基坑最終安然無恙。
2024年7月25日,換熱島基礎承臺及筏板混凝土澆筑工作,為項目建設落地按下了“快進鍵”。
青春回響,“光與熱”的呼喚
從上世紀60年代的宿東電廠12MW機組,到2004年宿州匯源電廠135MW機組建設,到2012年宿州“上大壓小”2*350WM熱電工程高效投產,一代代安徽電建二公司人用智慧和汗水,播撒在這片熾熱的土地上。
宿州電廠地處城市主城區,是典型的城市熱電廠,兩臺裝機350MW的火電機組肩負著城市供電和供熱的雙重任務。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調峰發電已日趨常態化,發電與供熱原有的“雙贏”局面,因機組頻繁啟停,而變得矛盾重重。讓長期以來背負沉沉的老電廠,更加舉步維艱。
熔鹽儲熱是一種新型儲能方式,具有轉化效率高、能量密度大、運營成本低等優勢。相當于為發電機組加裝一個“充電寶”,通過兩座190-390℃鹽儲罐,提前向熔鹽中儲存熱量,能夠在供熱能力不足時及時釋放,有效解除供熱對機組的束縛,最終實現電力和熱力24小時穩定不間斷供應。
該項目為我國自主研發,擁有世界最大GWh級高效熱電解耦熔鹽儲熱系統成套設備;首次攻克煤電-熔鹽系統儲、放熱協同調節策略難題;彌補國內煤電供熱機組助推新能源發電領域的短板,填補了國內三元熔鹽研究應用方面的多項空白。
重回老戰場,再迎新挑戰。
如同健康的人體血液循環需要低鹽飲食。龐大而復雜的熔鹽儲能系統對管道支架安裝質量,管壁均勻光滑、管腔通暢,管道焊口、閥門無阻塞、泄漏,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與火電廠蒸汽管道不同,持續流動的,液態的熔鹽,一旦受到塵渣雜物或空氣阻力影響,形成固結,好似人體中形成“血栓”、“梗塞”,在390℃高溫沖擊下,后果不堪設想。
熔鹽儲能與煤電機組的耦合,沒有現成的樣板,我們就要做最好的樣板。要下大功夫鉆透圖紙,吃透工藝,掌握新技術,所有工序務必萬無一失。安裝工作伊始,項目部便提出了明確要求。
被項目上譽為“學習型勞模”的趙東,是項目鍋爐專工。十年電廠檢修運維工作經驗,培養了小伙子迎難而上的“沖勁”,鍥而不舍的“鉆勁”。春節到國慶,所有的法定節假日,都成了他的學習日。平日里,從安裝到調式,他把吃飯睡覺之外所有的時間都泡在了現場。有問題問趙東,他懂的。成了同事們之間的美談。
95后技術員劉楊,在師傅因工作調離宿州項目后,義無反顧,獨自擔綱起熱控專業的后續安裝技術負責,在單體調試和分系統調試中大展身手,以一雙善調“疑難雜癥”的雙手,贏得了上上下下的信任,快速成長為一名獨當一面的熱控專工。
在世界第一、全國首個的熔儲平臺上,快速成長,讓青春綻放出更大的光與熱,成為了項目團隊的共識。
2025年7月17日,熔鹽儲能項目首次實現對外供熱。
7月30日至8月2日,連續三天主再熱蒸汽管道吹掃,打靶質量優良。
8月30日,熔鹽儲熱項目正式移交投產。
熔鹽儲能項目的投產,讓宿州電廠機組在滿負荷運行時,可連續供熱4小時;在30%額定負荷下,可連續供熱5小時。對外供熱能力達410噸/小時,較原來供熱能力提高了260噸/小時。每年可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約1.28億度,折算每年減少3.2萬噸標煤使用量、減少碳排放約8.5萬噸,并可增加供熱能力220萬噸/年。
汴水之畔,老廠展新顏;
熔智熔創,綠儲煥新天。